首页 > 俗语 > 谚语

反映农业科技的谚语

时间:2024-10-08 16:02:12
反映农业科技的谚语

反映农业科技的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 韵语。以下是小篇为大家整理的反映农业科技的谚语。

反映农业科技的谚语1

1、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2、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3、六月初一雷个响,棉花便个梗。

4、春光一刻值千金,廿四个节气勿等人。

5、麦浇黄芽,谷浇老大。

6、立夏种绿豆。

7、小雪勿见叶,小满勿见荚。

8、白露白茫茫,无被不上床。

9、使役需要讲科学,强弱快慢巧配搭,

10、东北风,雨祖宗。

11、苹果梨子早疏果,稀密恰当果子大。

12、闲散地上种黍稷,南坡北洼栽地瓜。

13、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

14、豆见豆,九十六。

15、九月九,大夫抄着手,

16、冬至离春四十五,一百零五到清明。

17、麦旺四月雨,不如下在三月二十几。

18、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19、麦浇苗,谷浇穗。

20、养了三年蚀本猪,田里好来勿得知。

21、白露前后一场风,乡下人做个空。

22、地头岩头坝窝头,春种芝麻秋打油。

23、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 、打豆场。

24、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

25、寒露前后看早麦。

26、床上困勿得,田里了勿得。

27、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28、只有自踏车,没有白削花。

29、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

30、立夏种麻,七股八杈。

31、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

32、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33、麦收八、十、三场雨。

34、立夏芝麻小满谷。

35、八月十五雁门开,小燕去,大雁来。

36、夏至种豆,重阳种麦。

37、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

38、菊花 开,麦出来。

39、立夏栽稻子,小满种芝麻。

40、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41、小表开花虫长大,消灭幼虫于立夏。

42、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43、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

44、瑞雪兆丰年

45、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

46、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47、吃了重阳糕,夏衣打成包。

48、冬至油菜,年大麦。

49、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50、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

51、小猪要动大猪静,放羊满天星为佳。

52、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53、静水鲤鱼流水鲶,科学喂养鱼龟虾。

54、秋分种蒜,寒露种麦。

55、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56、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立夏大插薯。

57、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

58、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

59、适时防治枣步曲,一般不宜过立夏。

60、若要花,霉里扒。

61、立夏前后种络麻。

62、三亩棉花三亩稻,晴挨好,雨挨好。

63、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64、品种更换,气候转暖,寒露种上,也不算晚。

65、牛驴骡马喂养好,加强防疫常检查,

66、春争日,夏争时。

67、六月六,晒得鸭蛋熟。

68、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

69、重阳无雨一冬干。

70、寒露霜降,赶快抛上。

71、四月插秧(早稻)谷满仓,五月插秧一场光。

72、水稻插秧突击搞,季节不容再拖拉。

73、六月里盖被,十二月里无米。

74、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75、麦子难得倒针雨。

76、立夏种姜,夏至收‘娘’。

77、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

78、麦浇开花灌浆水,防治锈病和麦蚜。

79、立夏天气凉,麦子收得强。

80、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色冉冉遍天涯。

反映农业科技的谚语2

枣芽发,种 棉花。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 馒头睡。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春雷响,万物长。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 冬至无雨晴一冬( 闽)

立冬 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江南)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 山西)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 闽南)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 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相关阅读

农谚是我国农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生产实践经验。农谚有字句简练、音调自然、通俗易懂、容易记忆等特点,易被农民接受和流传,是普及、传播农业科学知识的一种好形式。

一、土壤

孩儿离不开母,庄稼离不开土。

米面油盐柴,全从土中来。

白米细面,土中提炼。

土壤是庄稼“吃”(养分)、“喝”(水分)、住(扎根)的地方。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所需要的氮、磷、钾、钙、镁、硫、铁等矿质元素和水分外,在土壤中还有空气可供根系呼吸。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阳光外,所需的养分、水分等几乎都是靠土壤提供。可以说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二、肥料

地凭粪养,苗凭粪长。

人靠饭饱,地靠粪肥。

油足灯亮,肥足苗壮。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种地不用问,深耕多上粪。

施肥又深耕,年年好收成。

惯养出娇子,肥田出秕谷。

底肥不足苗不长,追肥不足苗不旺。

肥料是庄稼的粮食(养料)。经研究证明,庄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元素多达几十种,其中最主要是氮、磷、钾,称为大量元素,其次是硫、钙、镁、铁、锌、铜、硼、锰、钼等,称中微量元素。

土壤中的养分从那里来?除了土壤中原有的养分外,主要靠施肥来充补,因为农作物收获后,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营养元素,只有不断的施肥(充补营养元素),达到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各种养分平衡,才能实现优质、高产。但是,施肥过多也会造成减产。如氮肥施用过多,常常会造成庄稼疯长,贪青晚熟,病虫加重,容易倒伏,籽粒秕小,品质下降,产量降低。“惯养出娇子,肥田出秕谷”就是这个道理。要想获得高产,首先要施足底肥。底肥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培肥和改良土壤,二是可以不断地供给庄稼整个生长期的养分。一般用肥效持久的有机肥和复合肥作底肥,追肥主要是氮肥。如小麦的施肥方法为:有机肥和磷、钾肥的全部、氮肥的`70-80%作底肥,氮肥的20-30%作追肥。玉米施肥方法为:占施肥量的10-20%作底肥(又称种肥),80-90%作追肥。追肥一般都在作物的需肥高峰期(大生长期),如小麦在起身期,玉米在拔节后。只有合理施用肥料,才能优质高产。农谚“底肥不足苗不长,追肥不足苗不旺”。就是这个道理。

三、水利灌溉

水是田的娘,无娘命不长。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水是庄稼的血。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需要大量的水分。在农作物及农产品内也都含有水分。如番茄、黄瓜、西瓜等含水量达95%以上,草本植物的叶片含水量达80%以上,就连风干的谷类种子也含有12-14%的水分。水还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它与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植物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新陈代谢、养分吸收、运转、调节体温等,都是在水中进行的。由此可见,庄稼确实是“有收无收在于水”。

水利不修,有田也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土壤缺水会造成旱灾,水多了又会造成涝灾,要想旱涝保丰收,就必须兴修水利,疏通沟渠,达到旱能浇涝能排,才能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产增收。

井水不如河水,河水不如雨水。

十水根,不如一水心。

这两句谚语是指天降雨比用河水井水灌溉效果好。“十水根”指地面灌溉,水只能浇到根部。“一水心”指天上降雨,能浇到庄稼的生长点。天降雨土壤疏松,通透性好,不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能。地面灌溉土壤易板结,土壤表面紧密,通透性差。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喷灌,滴灌、小地龙灌溉等。据试验喷灌浇小麦比地面灌溉可节约用水60%,增产20%以上。

《反映农业科技的谚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